(通讯员 韩俊超)4月7日至9日,应材料成形与模具全国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心邀请,南京大学胡征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海伟教授、中国科学院胡劲松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宇恩教授、复旦大学蔡文斌教授做客“杰出学者讲坛”,并在我校东校区Wisco 607会议室进行讲座。
4月7日下午2点,南京大学胡征教授进行题为“碳纳米笼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座。报告中,胡征教授分享了碳纳米笼新材料的发现及制备科学;以纳米笼构建负载型(从高分散到单原子)、限域型催化剂或作为无金属催化剂应用于能源转化;以纳米笼为电极材料应用于能源存储(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等)。报告结束后,多位在场师生就碳纳米笼能源转化及拓展能源材料应用方面进行热烈的讨论,胡征教授针对讨论内容给予详细回复并展望了碳纳米笼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来全场师生阵阵掌声。
4月7日下午3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海伟教授进行题为“金属间化合物燃料电池催化剂”讲座。报告中,梁海伟教授分享了依据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热力学(包括相图)和动力学以及金属烧结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基本原理,发展小尺寸原子有序合金催化剂合成方法学;根据低铂氢燃料电池面临的挑战,发展高活性、高耐久性原子有序合金氧还原催化剂;发展先进碳载体材料,重点解决低铂氢燃料电池阴极所面临的局域传输阻抗问题。报告结束后,梁教授还探索了不同相结构的有序与无序铂钴合金的性能差异,比较两者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氧气还原反应(ORR)中的性能表现。报告内容生动有趣,互动频繁,在场师生对于催化机理又有了新的认识。
4月8日上午9点,中国科学院胡劲松教授进行题为“非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探讨”讲座。胡劲松教授详细介绍了我国氢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氢能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国家历年政策、目前主流电解水制氢技术对比,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与挑战。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催化剂严重依赖贵金属导致成本过高,同时膜技术目前还依赖进口。胡老师还介绍了开发的高效催化剂,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与指导。
4月8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宇恩教授进行题为“电化学制氧技术研发与应用”讲座。报告首先分享了其课题组在燃料电池以及电解水等氢能相关领域中设计的高效单原子催化剂,并根据相关领域的技术瓶颈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解决思路。同时根据单原子催化剂对氧分子的催化作用,设计了电子氧肺、动物饲料以及冰箱除氧等产品,为大家打开了基础科研和科技转化的视野。报告结束后,吴宇恩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他产学研相互转化之间的经验和感悟,并向大家分享了培养学生的相关心得。报告内容丰富,并且诙谐幽默,在场师生对科学研究的方向以及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4月9日下午3点,复旦大学蔡文斌教授进行题为“掺杂的钯和铂电催化剂及其应用”讲座。蔡文斌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表面增强的红外光谱研究,报告中蔡教授分享了表面增强原位红外光谱的机理与机制;并介绍了不同的红外光谱测试机制对于不同材料在测试中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包覆在材料表面实现表面增强效应,获取最优的测试信号。报告结束后,蔡文斌老师还与在场师生们探讨了关于表面增强原位红外光谱的实际应用,以及包覆材料可能对反应的影响。报告内容生动详实,互动频繁,让同学们对于表面增强的红外光谱的机理与应用又有了新的认识。
465期到469期“杰出学者讲坛“顺利开展,我室相关研究领域师生收获颇丰!